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新技术将使交通更加智慧、便捷

来源:电工电能新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LBS将为出行人提供搜索服务和基于位置的即时信息推送服务,还可以通过对出行人实时路径监测、历史轨迹分析,了解热点区域交通状况、需求服

6)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LBS将为出行人提供搜索服务和基于位置的即时信息推送服务,还可以通过对出行人实时路径监测、历史轨迹分析,了解热点区域交通状况、需求服务等,从而对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

12)系统集成技术。智慧交通领域的系统集成技术可分为数据集成和设备集成:

7)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无线射频识别RFID、毫米波雷达、虚拟化技术等在停车场、服务区、加油站、物流管理等方面也将广泛应用。

1)物联网。通过物联网我们可以实现各种交通运输设备设施的广泛接入,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全面感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交通运载工具的建设状况,同时监控整个交通的运行情况。

4)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让一切过程变得更加不需要人工来干预,更加的自动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识别车辆特征(车标、车型、年款等)、交通违法行为(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等信息。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无人驾驶的技术和政策将逐步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享受到无人驾驶的乐趣和科技感。

5)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人脸、虹膜等)、智能识别、二维码。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人脸、虹膜等)、智能识别、二维码将得到广泛应用,提供终端用户服务、自助服务,有利于加强安全检测、缩短出行人的安检时间等。智能识别和无线传感技术是用于标识和感知物体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是整个智慧交通建设的基础。智能识别是指每个物品都拥有唯一的条码、二维码、或RFID标签,这些电子标签中存储着物品独有的特征及位置信息,然后这些信息被智能设备读取并传输至上层系统进行识别处理和最终决策。

在当前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产业革命中,智慧交通也不断地在变革、不断的丰富其内涵,有些甚至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交通领域里,新技术的应用显然是智慧交通实现的一个基础,新技术能够有助于促进交通领域的发展。

①数据集成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单个平台系统内部数据的融合,如车辆监测模块中多个传感器信息的融合处理,另一种是多平台多传感器不同时期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通过融合后得到潜在数据对交通信息进行预测。

②设备集成是因为目前运行的智能交通系统需要平滑过渡到智慧交通系统,还不能立刻被取代。

10)智慧交通云。智慧交通云主要面向交通服务行业,是一种融合了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管理技术,充分利用了云计算的海量存储、信息安全、资源统一处理等优势,为交通领域的数据共享和有效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智慧交通云服务也可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 eas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a Service,PaaS)、软件服务(Software asa Service,SaaS)三个层次,其中IaaS提供的是按需使用的虚拟服务器,PaaS即Web服务,能直接为客户提供可直接用于开发软件应用的API或开发平台。作为智慧交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智能交通云处理平台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预处理、计算和分析,能有效缓解数据存储和实时处理的压力,具有发展潜力。

8)基于北斗导航、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 - BroadcastADS-B)、移动通信技术等在车辆、停车场的应用,将提高运行安全及效率,提高车辆预达时刻的准确性、实时性。

9)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是指由部署在目标监测区域内的大量低成本微型传感器节点构成的多跳自组织网络,节点之间通过无线方式交换信息,有着灵活、低成本和便于部署的优势。在智慧交通网络中,传感器分为采集节点和汇聚节点,每个采集节点都是一个小型嵌入式信息处理系统,负责环境信息的采集处理,然后发送至其他节点或者传输至汇聚节点;汇聚节点接收到各采集节点传来的信息后进行融合处理后再传送至上一级处理中心。作为物联网的底层网络,无线传感网络为智慧交通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灵敏的解决方案。

11)海量信息处理技术。智慧交通中数据的海量性、多样性、异构性都决定了处理的复杂性,简单到交通设施及来往车辆数据的收集,复杂到交通事件的判定检测,都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准确的处理。海量信息处理技术支撑着交通各体系间的协同动作,其技术水平决定了智慧交通的体系的功效水平。随着交通信息容错、信息交融、信息剖析、海量信息存储、大规模信息计算技术的开展和使用,使处理海量、杂乱、多元的动态交通信息成为可能。

文章来源:《电工电能新技术》 网址: http://www.dgdnxjs.cn/zonghexinwen/2022/0617/1049.html



上一篇:炬华科技(300360.SZ)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
下一篇:大国“粮”策|新技术突破!粮损机械测试验证

电工电能新技术投稿 | 电工电能新技术编辑部| 电工电能新技术版面费 | 电工电能新技术论文发表 | 电工电能新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电工电能新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