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工电能新技术》数据[04/29]
- · 《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04/29]
- · 电工电能新技术版面费是[04/29]
- · 《电工电能新技术》投稿[04/29]
【院士访谈录】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以国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当前,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稀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我国提出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稀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我国提出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发展清洁能源是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如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相关话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唐光富。
记者:世界各国有哪些能源发展路径?世界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哪些共识?
唐光复: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自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就开始推行能源独立战略;欧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在全球率先发起脱煤。无核化进程;日本的能源发展战略是优先节能,发展新能源技术。同时,日本大力发展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自给率。如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能源已进入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时代,正在迅速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过渡。
能源由高碳向低碳、由低效向高效、由污染向清洁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世界各国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
记者:我国能源转型的路径和突破点在哪里?
唐广富: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仍处于固体时代。如果我国能源转型的道路是从固态走向油气主导(液态),直接进入可再生能源主导时代,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为实现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目标,从能源供给侧来看,未来近70%的能源将被可再生能源替代。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必须转化为电能才能使用。从能源需求来看,约70%的能源消费场景将是电力消费,例如交通行业的电动汽车。因此,电力系统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核心作用。考虑到我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以及我们面临的能源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大力发挥电力系统在能源转型中的核心作用。 2050年电力系统率先实现“碳中和”。
记者:科技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唐广富:电网企业要解放思想,积极变革。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技术发展电网,未来很可能面临部分推翻和重建,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大幅度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例如,加强柔性电网建设,通过区域电网互联,实现资源优化利用;通过风、光、水等多种方式互补,提高系统电力的稳定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电网支撑能力。随着能源转型的发展,电网需要开发更多的新型装置和设备,电网的智能化控制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因此,有必要开展基础支撑技术的研发。发展人工智能、功率芯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电气新材料等,推动电网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提高电网吸收可再生能源和支持能源转型的能力。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电网改造带来的能源成本增加等问题。这也是世界惯例。应该认识到,能源转型并非易事。 “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新电力体系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一个渐进的过程。电网企业必须尽快启动战略规划和专项研究,决策再推进。
记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构建优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企业和个人如何在国家层面形成合力?
唐广富:实现“双碳”目标是社会的共同目标,不是个人行动可以解决的,也不是企业可以解决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政府要有序引导,制定合理政策。企业必须采取主动。电网企业面临安全生产、稳定供电的压力。同时,要瞄准“卡脖子”和“补短板”技术,集中优势科技资源攻关。在基础研究方面,许多重大的、长期的战略性科技创新,都需要国家集中优势科技资源,打造战略性科技力量。此外,国家要调动全民积极性,鼓励全民参与,逐步形成符合“双碳”目标的生活方式。
记者:新的电力系统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唐广富:新电力系统是供需互动的智慧能源系统。它是电力市场机制、数字技术和电网的深度融合。许多当前的示范项目将在未来成为现实,并成为新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型新能源汽车充放电设施参与供需互动,可能实现区域调峰调频。
文章来源:《电工电能新技术》 网址: http://www.dgdnxjs.cn/zonghexinwen/2021/0814/756.html
电工电能新技术投稿 | 电工电能新技术编辑部| 电工电能新技术版面费 | 电工电能新技术论文发表 | 电工电能新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电工电能新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